“白虎”情节
散文  2016年11月16日  阅读:598

“白虎”是土家族人崇拜的图腾,也是土家族民族的象征。

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据考,还有一段美丽的动人的传说:这个传说与一个叫廪君的人有关。

他是土家族传说中的远古祖先,也是与土家族远古白虎图腾有着脐带联系的民族神。在土家族,不仅向氏,其他各姓都崇拜向王天子。

在土家族地区都曾有过向王天子庙,供奉向王天子和他的夫人,不过,清江流域的向王天子庙特别密集。清江流域各地都曾有向王天子庙或其残痕,说明向王天子崇拜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。这与土家族祖先巴人的迁徙历程有关。

巴人迁徙,先是清江流域产生了白虎图腾、廪君信仰,即向王天子信仰;再入蜀地立巴国,接受了蜀地竹王白帝天崇拜;最后流布湘西和黔东南阶段,信奉白帝天王和土王(土司王)。在巴人迁徙的这个经历中,向王天子与白虎一样,始终是巴人一以贯之的崇拜对象。

清咸丰《长阳县志》中说:“向王庙在高尖子山下,庙供廪君神像。按廪君世为巴人主者,有功于民,故今施南、归、巴、长阳等地尸而祝之。”

清道光《长阳县志》也持同样说法:“先祖所立向王庙,向王者古之廪君务相氏,有功夷水,故土人祀之,立庙于石墩上,故日庙台。”廪君之所以称作向王,是因为其原名为务相,土语讹相为向,所以世代相传,称廪君为向王。至今,巴东的一些向姓老人还说:“我们原不是现在这个向字,是木目相。”

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《竹枝词》也直接将向王当作廪君务相:

土船夷水射盐神,

巴姓君王有旧闻。

向王何许称天子,

务相当年号廪君。

这是一个彪悍的民族,古时候,素有“北有匈奴,南有巴族”之称,从中可见一斑。还在“武王伐纣”的时候,周文王即有“请巴援战”,最后才大败商纣,建立起了周朝。

这样一支由巴务相——廪君率领骁勇善战的军队,在历史上,嘎然消失在今天的重庆丰都,即丰都鬼城。

廪君死后,由他的部属,以虎虎生威的跳丧形式,吹吹打打,热热闹闹的把他送回到了长阳“武落钟离山”。其实,向王天子——廪君的精魂,早已化为一只白虎,飞上了九重云霄。

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。早在四千多年前,这个民族人人都会手之舞之、足之蹈之。足见长阳现存的三件宝“山歌、南曲、巴山舞”历史之源远流长。只是这三件宝之一的“长阳南曲”早在四千多年前,曾是当朝宫廷曲调,究竟是怎样传承进了土家,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。

土家族后人,钟情于山歌。“不唱山歌喉咙痒,嘴巴一张向河淌”,那高亢的山歌,一经出口,激荡千山万水,飞越万千山峦。

王爱民、王爱华,“二王”兄弟,一曲《花咚咚的姐》,从土家山寨,沟沟壑壑唱起,飞越了长江、黄河,歌声唱响了北京中南海,曾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高度赞誉!

自从湖南凤凰的吴娟、恩施鹤峰的张明霞与宜昌土家族的王爱民、王爱华在湖北民族学院结成师兄师妹,这就有了后来的“土苗兄妹组合”,仍然是一曲《花咚咚的姐》飞出了亚洲,唱出了国门,唱响了全世界。

土家族人的诗歌、画卷同样也闻名于世。长阳著名诗人、画家汪国新,为了探寻长阳土家文化,坚持不懈二十多年,抵达土家山寨的深处资坵,绕过浩浩荡荡的清江河,将几千年散落的历史碎片,拼接出漫漫长河中的土家文化瑰宝。一幅《清江上河图》如一幅中轴巨幅画卷,徐徐展开,还原了几千的土家文化。

每当我能有机会到一次县城,总要抽时间到“长阳广场”去闲庭信步,看那坐落在广场中央的雕塑像——“挨到些”。挨到些,挨到了还要挨到些。

每当听到“二王”兄弟对唱高亢激越的“花咚咚的姐哟哎,姐儿花咚咚,花呀啊回娘家。门口一条冲,河里有条龙,去的是三姊妹,回来时九兄妹” 我都要情不自禁的哼唱那么几句。

每当到长阳“武落钟离山”去,我都要登上台阶进入“向王庙”烧几张冥币,丢几个份子钱,更是把“白虎”当神一样顶莫朝拜。“白虎图腾”比比皆是,白虎石雕,随处可见,那“隔河岩”清江边的一尊“白虎”镇守,保长阳土家儿女岁岁平安。

每当我漫步在“清水平台”,看那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,碧水激荡,耳边似乎响起字正腔圆、押韵润喉的南曲:“左边下去啊青丝网,右边垂下啊钓鱼钩;钓得鲜鱼啊沽美酒,不念王侯啊不风流……”。

追寻历史的记忆,多见巴人的足迹。

触景生情,我随口就甩出长阳山歌:

“向往天子一支角(guó),吹出一条清江河。”